南泥湾精神诞生于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号召,在荆棘丛生的荒原上开荒屯田、自给自足的艰苦实践中。

南泥湾到底在哪里?
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南约45公里处,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余脉交汇的狭长谷地。这里曾是人迹罕至的“烂泥湾”,沼泽遍地、虎狼出没,民谣唱道:“南泥湾呀烂泥湾,荒山臭水黑泥潭。”
三五九旅为何选择南泥湾?
- 战略纵深:距离延安不远,既能保卫中央,又可隐蔽生产。
- 土地潜力:谷地开阔,黑钙土厚达一米,一旦排水即可耕种。
- 水源充足:汾川河支流贯穿,足以灌溉万亩良田。
“烂泥湾”如何变成“陕北江南”?
之一步:搭窝棚、定坐标
1941年3月,王震旅长率七千余名战士徒步开进,先用树枝搭起“人字棚”,再砍柳条编墙、抹黄泥挡风。没有指南针,就以北斗星为标,把营盘扎成“品”字形,既防风又防火。
第二步:排沼泽、烧生荒
战士们三人一组,用铁锹挖出“丰”字沟排水;再把芦苇、荆棘连根拔起,烧成草木灰作底肥。最硬的地块需挖深三尺,填入羊粪、草渣,反复犁耙七遍才能下种。
第三步:试种稻、兴副业
从关中背回稻种,在温泉口试育秧苗;又建豆腐坊、榨油坊、纺织厂。到1944年,南泥湾年产细粮一万二千石,蔬菜肉食自给率100%,还上缴公粮五百石。
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密码是什么?
自问:为何在物资极度匮乏时,仍能迸发如此创造力?

自答:答案藏在三条铁律里:
- 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:开荒工具坏了,自己盘炉锻造;缺医少药,上山采草药熬膏。
- “干部先啃最硬的骨头”:王震定下规矩:营以上干部每天开荒一亩,完不成不准吃干饭。
- “劳动就是战斗”:清晨四点吹号,战士们唱着《开荒歌》冲向山坡,把汗水当作子弹。
哪些细节最能体现“艰苦奋斗”?
- 一双鞋穿九个月:鞋底磨穿后垫草绳,再磨穿就赤脚踩热土。
- 一把镢头用三代:先开荒,再修渠,最后改成锄头种稻,直至木柄磨得发亮。
- 一锅饭分三顿:上午喝稀粥,中午吃小米干饭,晚上把锅巴掰碎煮汤。
南泥湾精神如何影响今天?
农业领域:从“烂泥湾”到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”
如今的南泥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三万亩,水稻亩产突破七百公斤,插秧机、无人机替代了人拉木犁,但“自力更生”的标语仍挂在田头。
教育领域:一堂行走的思政课
延安大学把南泥湾列为新生必修课,学生需完成“五个一”:走一次长征路、种一畦试验田、做一顿红军饭、听一场老垦荒队员报告、写一篇反思日记。
企业文化:把“南泥湾”搬进写字楼
华为、字节跳动等公司将“南泥湾项目”作为内部代号,专指资源受限时的突围计划:封闭开发、自建工具链、不依赖外部供应链。
普通人如何践行南泥湾精神?
自问: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还需要“开荒”吗?

自答:需要,只是“荒”变成了:
- 技能荒:每年学一门新手艺,如编程、烘焙、木工。
- 时间荒:每天早起一小时,用来阅读或锻炼。
- 心态荒:遇到难题先想“能不能自己解决”,而非“找谁帮忙”。
南泥湾历史故事中的冷知识
- 南泥湾的之一口水井是战士们用炮弹壳焊接成钻头,耗时十八天打出的。
- 《南泥湾》歌曲原名为《花篮的花儿香》,贺敬之词、马可曲,1943年在杨家岭首演。
- 1944年,美军观察组到访南泥湾,看到稻田惊呼:“这是延安的堪萨斯!”
南泥湾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,正因为它回答了一个永恒命题:当环境逼到绝境,人还能不能成为自己的“造物主”?三五九旅用镢头和汗水给出的答案是——能。今天,当我们面对各自的“烂泥湾”,不妨想想那把磨得发亮的锄头:它不只是工具,更是一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信念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