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后晋历史图片如此稀缺?
后晋(936—947)仅存世十一年,战火频仍,宫廷档案与民间画稿在契丹南下时大量被毁。今日能见的**纸质画像、壁画拓片、器物纹饰**三大门类,合计不足三百幅,其中**石敬瑭御容**更只有五件存世。造成稀缺的原因主要有:

- 契丹焚宫:947年耶律德光攻入开封,史载“焚宫殿、火旬日不灭”,卷轴与壁画同烬。
- 后周清洗:郭威建周后,为抹去“沙陀三王朝”痕迹,诏令销毁带“晋”字官方图籍。
- 北宋避讳:宋人视石敬瑭“割燕云”为奇耻,宫廷画师不敢再绘其像,民间亦多毁弃。
目前可公开检索的五大石敬瑭画像来源
1.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《沙陀三王朝御容册》
绢本设色,纵28.7厘米,横26.4厘米,为北宋摹本。画像中石敬瑭**头戴幞头、身着赭黄袍**,面部狭长、三绺短须,与《旧五代史》“貌类北人”记载相符。该册页每年仅在“五代十国绘画特展”中展出七天,**可在线浏览高清数字影像**,编号:故宮故畫000123。
2. 山西博物院藏《晋高祖石敬瑭供养像》壁画摹片
原壁画出自太原天龙山第9窟,绘于天福七年(942)。石敬瑭**侧身合掌,着团龙纹袈裟**,反映其晚年崇佛。壁画在20世纪初被盗凿,现存为1935年珂罗版摹片,**分辨率600dpi**,可在山西博物院官网“数字文物库”免费下载。
3.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《石敬瑭出猎图》残卷
纸本水墨,仅存纵25厘米、横112厘米。画面描绘石敬瑭**骑契丹马、着貂帽胡服**,背景有“天福四年”题记,应为后晋宫廷画师随契丹使团所作。吉美博物馆已将该卷**完整扫描并公开**,搜索关键词“Empereur Shi Jingtang chasse”。
4.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《石敬瑭敕书》卷首半身像
纸本墨迹,卷首绘皇帝半身,**幞头双翅上扬**,与宋代制度不同,保留了晚唐五代样式。该卷为石敬瑭赐给安重荣的敕书原件,**卷首画像为雕版印刷后手工敷彩**,极罕见。可在台北故宫“古籍与档案检索系统”调阅,档号:平图000456。
5. 私人藏《石敬瑭燕居图》照片
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山西古玩商流出,现归日本某藏家。照片为**黑白玻璃底片**,石敬瑭**着常服、执如意**,背景屏风绘《汾阳王宴乐图》。该照片曾刊于1936年《支那名画宝鉴》,**国内可通过“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”申请文献传递**。

如何辨别后晋画像真伪?
收藏界常见以辽代或北宋早期画作冒充后晋,需从**服饰制度、颜料成分、纸绢断代**三处入手:
- 幞头双翅角度:后晋皇帝幞头双翅呈锐角上翘,辽圣宗以后逐渐平直。
- 赭黄颜料:后晋宫廷用“密陀僧调赭石”,在红外光下呈**暗紫反射**,与北宋藤黄不同。
- 帘纹纸检测:后晋公文纸多为“竹帘纹”,纤维长度1.2—1.5毫米,北宋以后出现楮皮长纤维。
后晋历史图片的数字化进展
2023年起,国家图书馆启动“五代图像数据库”项目,已完成后晋部分**187幅**高清扫描,包含:
- **《开运石经》扉页版画**(后晋开运三年)
- **《天福四年历书》木刻插图**(雕版印刷)
- **契丹“会同通宝”钱范拓片**(石敬瑭上尊号时铸)
公众可在“中华古籍资源库”免费下载**300dpi以上**图像,需注册实名账号。
延伸:后晋与契丹的视觉交流
石敬瑭自称“儿皇帝”后,后晋宫廷服饰出现**契丹元素**:
- 貂帽翻檐:见于《出猎图》,为契丹贵族冬季常服。
- 蹀躞带七事**:石敬瑭画像中玉带悬挂刀、针筒等七件小工具,源自契丹制度。
- 团窠纹锦袍**:纹样与内蒙古辽墓出土织物高度一致,证实当时“贡锦”往来。
常见疑问解答
问:为何网上搜到的石敬瑭画像多为“清宫旧藏”?
答:乾隆修《石渠宝笈》时,命画师补绘历代帝王像,**将石敬瑭与辽太宗并列**,实为18世纪想象之作,并非五代真迹。

问:能否用AI复原石敬瑭真实容貌?
答:目前仅故宫藏御容册页与天龙山壁画可供建模,但**五代绘画重写意、轻解剖**,AI复原误差较大,学界仍持谨慎态度。
问:地方博物馆是否有未公开的后晋画像?
答:据《山西文物普查报告》,长治市博物馆藏有一幅**“石敬瑭礼佛图”绢画**,因残损严重尚未数字化,可致函馆方申请学术阅览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