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艺术师课程怎么样?课程以“玩中学”为核心,体系化、分龄化、项目化,3-12岁孩子都能找到匹配阶段。

课程理念:为什么叫“小艺术师”而非“美术班”
小艺术师强调“艺术家思维”而非单纯技法。课堂里,孩子先像策展人一样提出主题,再像设计师一样调研,最后像艺术家一样创作。整个过程兼顾:
- 感知力:通过五感游戏激活观察力
- 思辨力:用“如果……会怎样”的提问推动想象
- 表达力:材料不设限,允许“错误”成为风格
分龄体系:3-12岁如何逐级进阶
3-4岁:感官涂鸦期
关键词:触觉优先、大动作、故事引导
孩子用海绵、树枝、泡泡纸拓印,老师只给开放式问题:“这块红色让你想到谁?”作品无对错,重在建立材料安全感。
5-6岁:符号象征期
关键词:形状归纳、角色扮演、合作创作
课程设计“怪兽城市”项目:孩子先拼几何纸板做建筑,再集体铺长卷画交通路线。老师引导他们用符号标记“怪兽出没区”,初步理解地图与空间叙事。

7-8岁:视觉写实萌芽期
关键词:明暗实验、透视游戏、跨学科
引入“光影实验室”单元:用手电筒照射积木,观察影子变化,再用水墨晕染出“影子地图”。科学观察与艺术表现同步发生。
9-10岁:批判创意期
关键词:社会议题、材料再设计、展览策划
主题案例“塑料海洋”:孩子收集废旧包装,热压成“再生砖”,拼成大型装置。过程中需计算承重、撰写展品标签,首次体验完整创作闭环。
11-12岁:个人风格期
关键词:艺术家研究、系列创作、公教活动

学生自选一位当代艺术家做“影子导师”,完成三件向导师致敬又具个人语汇的作品。结课举办“小小策展人”导览,向家长与社区观众讲解创作逻辑。
家长最关心的五个细节问答
Q:零基础会不会跟不上?
A:课程按年龄分组而非按水平分级,每节课都有“基础任务+挑战任务”双层目标,确保不同起点孩子都能获得成就感。
Q:每班多少人?
A:线下班上限12人,配1主教+1助教;线上直播班上限8人,采用“小组室”功能,老师可轮流进入子房间一对一指导。
Q:材料需要自备吗?
A:学期初发放“材料盒”,含常规画材+当周特殊媒材(如蓝晒液、导电胶带)。额外无需购买,避免家长“材料焦虑”。
Q:如何评估进步?
A:采用“成长档案袋”而非分数:每四节课上传一次过程照片+语音反思,系统生成时间轴,家长可直观看到线条控制力、色彩敏感度等维度变化。
Q:线上课效果会不会打折?
A:镜头对准桌面,老师能看清手部细节;课前邮寄“触觉包”,含砂纸、毛根等可触摸样本,弥补线上缺失的质感体验。
试听体验:一节45分钟迷你课实录
主题:《如果树叶会唱歌》
- 5分钟暖场:老师播放三种树叶摩擦声,让孩子猜“谁的声音更害羞”。
- 10分钟探索:发放新鲜与干枯的银杏、香樟、枫叶,用指尖感受叶脉差异。
- 15分钟创作:把叶片放在鼓面上,敲击出节奏,再用蜡笔拓印叶脉,拼成“声音乐谱”。
- 10分钟分享:孩子轮流用拟声词描述自己的“乐谱”,老师记录并整理成一首集体诗。
- 5分钟延伸:布置家庭任务——录一段“厨房打击乐”,下节课混剪成森林音乐会。
整节课无范画、无临摹,孩子却主动提出“想给树叶做耳机”,生成新的项目线索。
真实家长反馈
“以前报过传统美术班,孩子回家只说一句‘今天画了小猫’。上小艺术师后,他能讲20分钟‘怎么用咖啡渣做火山灰’,词汇量和逻辑都明显提升。”——6岁男孩妈妈
“女儿9岁,把课程里的‘塑料再生’项目延伸到学校的环保社团,成了全校‘小导师’,这是意外收获。”——三年级家长
如何报名与试听
官网预约后,可选择:
- 线 *** 验课: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四城19个教学点,周末全天可选时段
- 线上体验课:周三晚、周六上午固定时段,开课前三天邮寄材料包
首次试听免费,若报名正课可抵学费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