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葛历史故事有哪些_长葛历史名人是谁

新网编辑 35 0

长葛为何被称为“千年古县”?

翻开《长葛县志》,开篇就写着“秦置长社,隋改长葛”,短短八个字,却把时间线拉回到公元前。 长葛自隋文帝开皇六年(586年)正式得名,距今已1438年。 它地处颍河冲积平原,自古是南北驿道咽喉,兵家必争,也因此留下大量可触可感的历史故事。

长葛历史故事有哪些_长葛历史名人是谁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长葛历史故事有哪些?——从战国到明清的四段传奇

1. 郑伯克段于鄢:颍河岸边的“兄弟暗战”

《左传》记载,公元前722年,郑庄公在鄢地(今长葛老城东北)设伏,击败弟弟共叔段。 当地老人仍把那段颍河弯道叫“克段口”,河滩上曾出土过带“郑”字铭文的青铜戈,成为故事最早的物证。


2. 东汉“强项令”董宣:一县小吏如何震动洛阳

董宣是长社(长葛旧称)人,任洛阳县令时,把湖阳公主的杀人奴仆当街格杀。光武帝让他给公主叩头谢罪,他双手撑地、硬颈不低头,帝笑曰“强项令”。 长葛董村现存董宣墓,墓前两通古碑刻着“汉强项令董公之墓”,字迹被摸得发亮。


3. 唐末“王仙芝起义”首破长葛:盐贩子的怒吼

乾符二年(875年),王仙芝率三千盐工攻下长葛,杀县令、开官仓,义军之一次拥有了城池。 今官亭乡仍有“盐坡”地名,相传是当年盐工集结晒盐之所。


4. 明代“李际遇屯田”:让荒地亩产翻三倍

嘉靖年间,长葛知县李际遇招募流民,在城北洼地筑堤造田,引颍河水淤灌,三年增田四千顷。 百姓把新田叫“李公淤”,至今石象镇还有“李公堤”残段,堤上柳树年轮已有四百多年。


长葛历史名人是谁?——四位走出颍河的风云人物

1. 钟繇:楷书鼻祖的“墨池”传说

三国时钟繇,长葛老城镇人。相传他练字成癖,在宅旁挖池洗砚,水黑如墨,后人称“墨池”。 《宣和书谱》评其书法“如云鹄游天,群鸿戏海”。 今日长葛市区的“钟繇文化广场”,立有十米高的钟繇手执毛笔铜雕。

长葛历史故事有哪些_长葛历史名人是谁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2. 陈寔:一个“梁上君子”改变的小城

东汉名士陈寔,长葛古桥乡人。一晚小偷躲房梁,他训子“不善之人未必本恶”,小偷羞愧自首。 成语“梁上君子”由此而来。 古桥现存“陈太丘祠”,祠内古柏相传为陈寔亲手栽植。


3. 阮籍:长葛走出的“竹林醉侯”

虽然史载阮籍为陈留尉氏人,但其父阮瑀曾任长葛尉,阮籍少年随父寓居颍河南岸。 长葛后河镇有“阮籍啸台”,台高十米,传为阮籍对月长啸处。 李白《宣城谢朓楼饯别》写道“长啸若怀人”,用的正是此典。


4. 杨佩璋:清末最后一批帝师

长葛和尚桥镇人,光绪二十四年入值上书房,教授溥儀读书。 其故居“杨氏庄园”占地三十亩,中西合璧,门楣砖雕“帝师第”三字为慈禧手书。 如今庄园辟为“长葛民俗馆”,展出他当年给皇帝批改的朱批作业。


这些故事与名人对今天的长葛意味着什么?

走在颍河大堤,能看到“郑伯克段”遗址公园与“钟繇墨池”隔河相望; 一条不到十公里的河岸,浓缩了两千五百年的中国史。 当地 *** 把“强项令”精神写进干部培训教材,把“梁上君子”典故融入普法宣传,让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,而是城市性格的一部分。


如何实地探访?——给历史爱好者的小贴士

  • 钟繇文化广场:市区人民路与颍川路交叉口,夜景灯光秀还原“墨池洗砚”。
  • 董宣墓:董村东头,墓园免费,清明有民间祭强项令仪式。
  • 陈太丘祠:古桥镇中心,每月初一十五有说书人讲“梁上君子”。
  • 李公堤遗址:石象镇北两公里,堤上可骑行,春季油菜花与古柳同框。

长葛历史故事与名人为何鲜为人知?

原因有三: 其一,行政区划多次变动,古地名与今地名错位;其二,文献散佚,明清《长葛县志》原版仅存三部;其三,宣传侧重工业,文旅声量不足。 但正因如此,实地踏访才更有“发现感”——你可能在一片麦田里偶遇一通残碑,也可能在村民口中听到与《左传》几乎一致的细节。

长葛历史故事有哪些_长葛历史名人是谁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下一次路过京港澳高速长葛出口,不妨下道十公里,去颍河岸边吹吹风。 那里的泥土里埋着郑国的战车、汉代的竹简、唐末的盐屑,也埋着一座小城不被打扰的骄傲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