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宜历史大全_信宜古代叫什么

新网编辑 35 0

信宜古代叫什么?

信宜古代先后称“信义”“信安”“窦州”,唐贞观八年(634年)正式定名“信义”,宋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避赵光义讳改称“信宜”,沿用至今。 ---

信宜建置沿革:从岭南荒服到千年古县

秦汉:初设郡县

- **秦代**:属象郡,为百越地,尚未置县。 - **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**:置端溪县,信宜境域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,隶合浦郡。

南北朝:信义县诞生

- **南朝梁天监元年(502年)**:析端溪县置梁德郡及梁德县,治所在今信宜市镇隆镇。 - **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**:梁德县改名“怀德”,属永熙郡。 - **唐武德四年(621年)**:置南扶州,领怀德等县;贞观八年(634年)改南扶州为窦州,怀德县更名“信义”,**“信义”一名首次出现**。

宋元:改名信宜

- **宋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**:避宋太宗赵光义讳,信义县改称“信宜”,属窦州。 - **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**:窦州废,信宜县改属湖广行中书省德庆路。

明清:隶属多变

- **明洪武二年(1369年)**:信宜改属广东行省德庆州;九年(1376年)降德庆州为县,信宜改属肇庆府。 - **清沿明制**,信宜仍属肇庆府,疆域基本稳定。 ---

信宜为何称“窦州”?

唐贞观八年改南扶州为窦州,因州治旁有窦江(今信宜锦江)得名。窦州作为州郡级建制,管辖范围一度包括今信宜、高州、罗定等地,**是粤西政治军事中心之一**。宋以后窦州废,但“窦州”作为信宜别称仍见于诗文方志。 ---

信宜历史大事记

唐末黄巢转战信宜

- **乾符六年(879年)**:黄巢起义军自广州北上,经怀德(今信宜)入湖南,沿途“开山路七百里”,部分义军留居信宜,带来中原农耕技术。

明代瑶民起义

- **成化元年(1465年)**:信宜瑶民首领侯大苟联合广西大藤峡义军,攻陷高州、化州,明廷派韩雍镇压,设“信宜守御千户所”加强控制。

清代“土客械斗”

- **咸丰同治年间**:客家人迁入信宜山区,与土著广府人争地,爆发持续十余年的械斗,清廷最终设“抚瑶厅”调解,部分客民迁往广西陆川。 ---

信宜古城今何在?

信宜旧县城位于今**镇隆镇八坊村**,始建于唐,现存: - **文明门**:明代城门,红砂岩砌筑,额题“**窦州**”二字。 - **学宫大成殿**:清乾隆重建,岭南罕见重檐歇山顶孔庙。 - **书院群**:起凤书院、藜照书院等明清建筑,见证信宜“**小邹鲁**”文风。 ---

信宜地名文化密码

“信义”到“信宜”的避讳逻辑

- 宋太宗名“光义”,全国范围内“义”字地名皆改: - 信义→信宜 - 义章→宜章(湖南) - 义阳→信阳(河南)

镇隆地名的军事渊源

- 明万历年间设“信宜守御千户所”,驻军称“镇”,集市称“隆”,合称“镇隆”,**取代旧县治“信丰”成为新县城**。 ---

信宜为何是“岭南祖地”之一?

- **俚僚文化**:信宜是古俚人聚居地,铜鼓、岩洞葬等遗存丰富。 - **移民中转站**:秦汉以来中原移民经潇贺古道、鉴江谷地进入信宜,再分迁海南、桂东南。 - **方言活化石**:信宜话保留中古汉语“全浊清化”特征,如“稻”读[tʰou]、“坐”读[tsʰɔ],被语言学家称为“**唐宋遗音**”。 ---

信宜历史冷知识

- **“信宜人”曾叫“窦州人”**:唐代诗人刘禹锡《窦州行》“**铜柱毒鸢啼,窦州蛮女歌**”即指信宜。 - **番薯由信宜传入中原**:明万历年间,信宜陈益从越南带回番薯种,经东莞传入北方,**信宜成为番薯中国化之一站**。 - **唯一以“信”字开头的广东县名**:信宜、信丰(江西)、信阳(河南)形成“信”字地名带,反映古代“信义”教化南渐轨迹。
信宜历史大全_信宜古代叫什么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