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柬埔寨在不同朝代有截然不同的国号?
柬埔寨古代叫什么?扶南、真腊、高棉、甘孛智、柬埔寨,这些名字其实都指向今天东南亚的同一国度,只是随政权更迭、梵语转译、殖民记录而不断演变。 ---扶南:最早见诸中国史籍的柬埔寨前身
**扶南**(Funan,约公元1—6世纪)是汉语对古高棉语“bnam”的音译,意为“山”。 - 中国《后汉书》《晋书》均记载其“在海中,地方千里”。 - 当时疆域涵盖湄公河三角洲至暹罗湾,**扶南王范师蔓**遣使入贡东汉,开启中柬官方往来。 - 考古学家在波萝勉省发现**俄厄遗址**,出土罗马金币与印度印章,印证扶南是海上丝路枢纽。 ---真腊:扶南之后的统一王朝
**真腊**(Zhenla,6—8世纪)一名首见于《隋书》。 - 真腊原为扶南北部属国,后兼并扶南,定都伊奢那城(今磅同省三坡波雷古)。 - 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记其“人形小而色黑,俗知文字”。 - **伊奢那跋摩一世**时期,真腊疆域北抵老挝琅勃拉邦,南达马来半岛,为吴哥王朝奠基。 ---吴哥王朝:高棉帝国的黄金名片
802年,**阇耶跋摩二世**在荔枝山自立“转轮王”,建都吴哥,国号**Kambuja**(高棉语“甘孛智”)。 - 中国元使周达观《真腊风土记》仍沿用“真腊”,但已特指吴哥政权。 - 12世纪**苏耶跋摩二世**建造吴哥窟,浮雕中出现“Kambujadesa”字样,**“高棉”一词正式定型**。 - 1431年暹罗攻陷吴哥,王室南迁金边,史家称“后吴哥时期”,但民间仍自称高棉。 ---甘孛智、柬埔寨:从明译到殖民定名
明代《瀛涯胜览》将Kambuja音译为**甘孛智**;万历年间又出现**柬埔寨**三字,因闽南语“甘”读“kam”,“孛”近“bō”,遂成今日通用译名。 - 19世纪法国殖民者沿用“Cambodge”,拉丁转写为**Cambodia**。 - 1953年独立后,宪法规定国名**Preăh Réachéanachâk Kâmpŭchéa**,但国际场合仍称Cambodia,中文保留“柬埔寨”。 ---地方政权与别称:水真腊、陆真腊、占婆眼中的“Kmir”
- **水真腊**:指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扶南旧地,唐人记录其“民以渔为生”。 - **陆真腊**:指北部高原及老挝南部,盛产象牙、犀角。 - **占婆碑铭**称柬埔寨为“Kmir”,带有山地民族之意,反映占高长期对峙。 - 越南阮主时期称柬埔寨为**高蛮**(Cao Man),字面“高地野蛮人”,含贬义。 ---现代语境下的“柬埔寨”与“高棉”如何区分?
- **柬埔寨**是国号,用于外交、护照、联合国席位。 - **高棉**是民族与文化概念,如高棉语、高棉舞、高棉微笑。 - 国内身份证同时标注“ខ្មែរ”(高棉)与“កម្ពុជា”(柬埔寨),体现身份双重认同。 ---一张极简年表:从扶南到柬埔寨的国号演变
- 公元50年:扶南(Funan) - 550年:真腊(Zhenla) - 802年:甘孛智(Kambuja) - 1296年:周达观仍称“真腊” - 1600年代:明译“柬埔寨”出现 - 1863年:法属“Cambodge” - 1970年:高棉共和国(Khmer Republic) - 1975年:民主柬埔寨(Democratic Kampuchea) - 1989年:柬埔寨国(State of Cambodia) - 1993年:柬埔寨王国(Kingdom of Cambodia)至今 ---常见疑问快答
**Q:吴哥王朝时期的老百姓怎么称呼自己的国家?** A:碑铭与民间口语皆用“Srok Khmer”(高棉之地),对外才用梵式“Kambujadesa”。 **Q:为什么中文史书前后用“扶南”“真腊”“柬埔寨”三个完全不同的词?** A:古代中国按朝贡档案直译当朝国号,未意识到文化延续性;加之高棉语本身在不同方言里读音差异大,导致译名跳跃。 **Q:柬埔寨自己最喜欢用哪个历史名字做文化品牌?** A:**Angkor(吴哥)**与**Khmer(高棉)**并列,前者代表建筑奇迹,后者象征民族根源,旅游宣传常见“Kingdom of Wonder”口号,却鲜少提及殖民色彩浓厚的“Cambodia”。 ---延伸思考:国号变迁对当代身份认同的影响
- 红色高棉时期曾强制抹去“柬埔寨”一词,只用“民主柬埔寨”,导致老一辈对“Kampuchea”产生复杂情感。 - 90后年轻人更习惯英语“Cambodia”,社交媒体标签#CambodiaLife 比#KhmerLife 更流行,反映全球化冲击。 - ** *** 层面**:护照封面用“Cambodia”,国歌却唱“សាធារណរដ្ឋខ្មែរ”(高棉共和国旧词),形成微妙并置。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