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顺到底有多少个名字?
翻开辽东半岛的史卷,**旅顺**像一枚多棱镜,每一面都映出不同的称呼。从汉代的“沓渚”到近代的“亚瑟港”,再到今天耳熟能详的“旅顺口”,这座小城的名字变迁,几乎就是半部东北沿海史。粗略统计,**可考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超过十个**,每一个都对应着一段政权更迭、民族交融或战火硝烟。

先秦至隋唐:从“沓渚”到“都里镇”
- 沓渚:最早见于《三国志·魏书》,指沓氏县境内的港口,“渚”即水中陆地,凸显天然良港特征。
- 乌石津:唐代《通典》记作乌骨江入海口,因岸边黑色礁石得名,实为今日旅顺老铁山附近。
- 都里镇:辽代隶属苏州(今金州),“都里”为女真语“渡口”音译,标志军事戍边功能升级。
自问:为何早期名称多带“渚”“津”“镇”?
自答:这些字眼**直接描述地理形态与行政职能**,说明当时旅顺的核心价值在于“港”与“关”,而非城市。
明清时期:狮子口与旅顺口之争
明洪武四年,马云、叶旺率军渡海登陆,见海口“山形如狮”,遂称狮子口。然而民间更常用旅顺口——“旅途顺利”的吉祥口彩,逐渐在商船水手中传开。
永乐年间设旅顺堡,正式将“旅顺”二字纳入官方建制;同期朝鲜使节记录为旅顺口,可见名称已跨国界通行。
近代列强:亚瑟港、Port Arthur、Ryojun
名称 | 来源 | 使用时期 |
---|---|---|
亚瑟港(Port Arthur) | 英国军舰“阿瑟号”船长命名 | 1860年—1905年 |
旅顺 | 清 *** 对外条约中的中文名 | 1880年—1904年 |
旅顺口 | 北洋水师官方文件 | 1888年—1898年 |
旅顺 | 俄国租借时期中文译名 | 1898年—1905年 |
旅顺 | 日本占领后沿用 | 1905年—1945年 |
自问:为何同一时期出现“Port Arthur”与“旅顺”并存?
自答:这是殖民话语与本土叙事并置**的典型——列强用舰长之名宣示 *** ,清廷则坚持传统地名以维护尊严。
伪满洲国与抗战:短暂却刺耳的“Ryojun”
日本关东军将旅顺划入“关东州”,日文称旅顺(りょじゅん),但民间仍悄悄叫“旅顺口”。1945年苏军进驻,街市一度出现Port-Artur的俄文标牌,直到1955年完全交还中国,“旅顺口”才成为唯一法定名称。

名字背后的地理密码
- “口”字为何长盛不衰?——老铁山与黄金山对峙,形成天然狭窄水道,“口”字精准刻画地貌。
- “狮子口”为何被取代?——军事需要弱化地标联想,避免敌方航海图直接定位。
- “亚瑟港”为何没被沿用?——殖民烙印太深,回归后全民心理排斥,官方顺势恢复传统。
民间记忆里的别称
老船工口中还有“旅顺口门”,渔民叫“铁山口”,日据时期出生的老人甚至记得“旅顺市”的短暂称呼。这些非正式名称**像方言一样潜伏在街巷**,成为地方志之外的活化石。
一张时间轴看懂旅顺名字变迁
公元前2世纪 沓渚 668年 乌石津 1115年 都里镇 1371年 狮子口 1406年 旅顺堡 1860年 Port Arthur 1880年 旅顺 1905年 旅顺(日本) 1945年 旅顺口 1955年 旅顺口区
名字是城市的年轮
当今天的游客站在旅顺口的军港栈桥上,很少有人意识到脚下这片土地曾被叫作“亚瑟港”。**每一个旧称都是一道年轮**,记录着中原王朝的戍边、北洋舰队的汽笛、沙俄军官的军靴、日本浪人的木屐。名字变了,山形未改,海浪依旧,却悄悄把故事刻进了礁石纹理里。
```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