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为何叫“八闽”?
福建在宋代被划分为八个州、军,因此民间简称“八闽”。 这八个行政单元分别是:福州、建州、泉州、漳州、汀州、南剑州、邵武军、兴化军。 **“八闽”并非指八个民族,而是八个并列的行政区域**,这一称呼沿用至今,成为福建更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之一。 ---先秦到汉晋:闽越国的兴衰
**福建最早的政权是闽越国**,由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在秦末汉初建立。 - 无诸助刘邦灭项羽,受封“闽越王”,定都冶城(今福州屏山一带)。 - 汉武帝时期,闽越国因叛乱被灭,**“迁其民于江淮之间”**,福建一度成为荒蛮之地。 - 三国东吴开始重新经营福建,设立建安郡,** *** 移民与山越土著逐渐融合**。 ---唐宋转折: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
**唐代福建迎来之一次大开发**。 - 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设“福建经略使”,“福建”之名首次出现。 - **泉州港在宋元时期跃升为东方之一大港**,与亚历山大港齐名。 - 南宋宗室赵汝适《诸蕃志》记载,**泉州与58个国家和地区通商**,瓷器、茶叶、丝绸远销海外。 - **朱熹在武夷山讲学**,闽学成为理学正宗,影响东亚七百年。 ---明清海禁与倭患:福建人的下南洋
**明代实行严厉海禁,福建沿海却走私盛行**。 - 月港(今漳州龙海)成为民间国际贸易中心,**“市通则寇转为商,市禁则商转为寇”**。 - 戚继光入闽抗倭,**在宁德横屿创造“泥橇冲锋”战术**,九战九捷。 - **郑芝龙、郑成功父子以厦门、金门为基地**,建立东亚最强大的私人海军。 - 因土地贫瘠、战乱频繁,**福建人开始大规模下南洋**,今天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尼的华人七成祖籍福建。 ---近代开埠:马尾船政与侨乡崛起
**1842年《南京条约》签订,厦门、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**。 - **1866年左宗棠、沈葆桢创办马尾船政**,造出中国之一艘千吨级军舰“万年清”。 - **严复、林纾、陈季同从这里走向世界**,翻译《天演论》《茶花女》,启蒙近代中国。 - **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福建侨汇占全省财政收入三分之一**,鼓浪屿出现“万国建筑博览会”。 ---红色记忆:古田会议与中央苏区
**福建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**。 - 1929年12月,** *** 在上杭古田主持“古田会议”**,确立“党指挥枪”原则。 - **长汀被称为“红色小上海”**,设立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分行。 - **松毛岭战役为红军长征赢得宝贵时间**,万余闽西子弟血洒战场。 ---改革开放:从“前线”到“示范区”
**1979年中央批准福建对台“先行先试”**。 - 1980年设立厦门经济特区,**“厦漳泉”金三角成为台商登陆之一站**。 - **“晋江经验”写入中央文件**,安踏、恒安、七匹狼等民企从家庭作坊走向世界。 - 2021年,**“福州—台北”航线客流突破千万**,福建自贸区与金门、马祖“小四通”加速推进。 ---福建历史的五大关键词
1. **移民**:从汉晋衣冠南渡到明清下南洋,移民塑造了福建的海洋性格。 2. **海贸**:宋元泉州、明代月港、近代厦门,福建始终站在中国对外开放最前沿。 3. **理学**:朱熹、蔡元定、真德秀,闽学让福建成为“海滨邹鲁”。 4. **侨乡**:1500万海外闽籍华侨华人,把福建与世界紧密相连。 5. **对台**:地缘近、血缘亲、文缘深,福建承担两岸融合“桥头堡”使命。 ---常见疑问快答
**问:福建方言为何十里不同音?** 答:古代移民批次不同,山区阻隔,形成闽东、闽南、莆仙、闽北、闽客五大语片。 **问:福建人为什么爱拜妈祖?** 答:海上风险大,妈祖是渔民的保护神,湄洲岛祖庙分灵全球上万座。 **问:福建土楼为何能防震防盗?** 答:夯土墙厚达两米,生土、红糖、糯米浆层层夯实,圆楼无死角,易守难攻。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