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“历史梗”能火十年?
在中文互联网,一张老照片只要配上一句神吐槽,就能被二次创作成无数版本。从“杜甫很忙”到“真香警告”,这些梗的共同点是把严肃历史瞬间拉进当代语境,让年轻人用表情包完成“时空对话”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最常被翻牌的五大历史梗图
1. 杜甫很忙:教科书里的“万能模特”
2012年,网友把语文课本上的杜甫插画P成滑板少年、机 *** 、送外卖等上百种形象。为什么选杜甫?
- 课本曝光率高,人人眼熟
- 原画表情愁苦,天然带“被迫营业”喜感
- 诗圣身份与恶搞形成强烈反差
2. 真香警告:王境泽的“打脸现场”
《变形计》里城市少年王境泽端着炒饭喊出“真香”,成为大型双标现场的代名词。它的使用场景:
- 自己立flag后光速反悔
- 朋友嘴硬却默默下单同款
- 品牌官方玩梗“价格真香”
3. 地铁老人看手机:全网通用“嫌弃脸”
原图是1960年代纽约地铁纪实摄影,老人皱鼻表情被截成九宫格模板。关键细节:
- 无需文字即可表达“这啥玩意”
- 适用于土味视频、迷惑新闻、同事奇葩操作
- 衍生出“高铁小孩看平板”等本土化版本
4. 李云龙“意大利炮”:抗战剧的破圈台词
《亮剑》中李云龙怒吼“二营长,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拉来”,被剪成鬼畜视频后,变成“放大招”的代称。它的进阶用法:
- 游戏主播击杀前刷弹幕“意大利炮准备”
- 程序员改bug前发群“我要开炮了”
- 电商大促倒计时“零点准时开炮”
5. 熊猫头:从表情包到“历史演员”
黑白熊猫头配上各朝官服、盔甲、龙袍,就能演绎“秦始皇吃辣条”“诸葛亮刷短视频”。其优势: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- 表情魔性,适配任何台词
- 抠图方便,二创门槛低
- “国宝”身份自带流量buff
如何自己 *** 一张“历史梗图”?
Step1:选图三原则
• 辨识度:原图需一眼看出出处(如《开国大典》)
• 留白多:方便加字(避免背景杂乱)
• 情绪强:大笑、震惊、嫌弃等表情更带感
Step2:文案公式
【历史角色】+【现代场景】+【反差吐槽】
例:朱元璋看到外卖红包——“当年讨饭要有这玩意,早统一东南亚了”
Step3:工具推荐
- 手机端:醒图(模板多)、美图秀秀(自动抠图)
- 电脑端:Photoshop(精细改字)、稿定设计(在线套模板)
- 字体:站酷庆科黄油体(复古味)、阿里巴巴普惠体(简洁)
避坑指南:玩梗别踩红线
• 英烈保护法:不可恶搞董存瑞、黄继光等人物
• 版权风险:影视剧截图需二次创作超过30%
• 宗教敏感:避免涉及佛像、 *** 寺等形象
未来哪些历史图可能爆火?
观察近半年数据,以下三类素材搜索量暴涨:
- 考古新发现:三星堆黄金面具被P成“社恐脸”
- 老广告复刻:90年代保健品海报配“朋克养生”文案
- AI修复老照片:清末人物变高清后,网友给慈禧加墨镜
下次刷到“历史梗图”时,不妨想想:它把哪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挖了出来?又替我们说了什么不敢直说的话?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