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“历史特征题”?
历史特征题,通常出现在中高考、期末、竞赛卷中,题干会给出一段史料、地图、漫画或表格,要求考生概括某一时期、某一事件、某一制度或某一人物的突出特点。它既考史实记忆,又考归纳提炼,还考语言组织,是区分“背多分”与“思维型”选手的关键题型。

二、命题人爱考哪些“特征”?
1. 时代特征
命题人常问:“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。” 答这类题,先锁定时间轴,再抓经济、政治、思想三条主线。 示例: - 经济上: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; - 政治上: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; - 思想上:自由主义、民族主义、社会主义思潮并起。
2. 事件特征
典型问法:“与辛亥革命相比,五四运动有哪些新特征?” 思路:先列辛亥革命特征,再对照五四运动找“新增或强化”的点。 - 领导力量:辛亥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,五四青年学生成为先锋; - 指导思想:辛亥以三民主义为旗帜,五四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; - 群众基础:辛亥主要在城市,五四工人阶级首次大规模登上政治舞台。
3. 制度特征
常见设问:“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征。” 答题模板:“机构设置—权力分配—运行机制—历史影响”四步走。 - 机构设置:中书省决策、门下省审议、尚书省执行; - 权力分配:相权一分为三,互相牵制; - 运行机制:皇帝诏令须经中书草拟、门下审核、尚书转发; - 历史影响:提高行政效率,削弱相权,加强皇权。
三、拿到题目,如何快速“拆招”?
步骤一:审题——圈出“时间+主体+限定词”
例题:“根据材料,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特征。” 圈出:时间:明清;主体:江南市镇经济;限定词:材料。 提示:如果题干出现“根据材料”,答案必须优先用材料信息,再补充教材知识。
步骤二:分层——把材料切成3-4个信息块
材料节选: “松江府……‘衣被天下’;苏州……‘阊门内外,居货山积’;嘉定县南翔镇,‘百货填集,甲于诸镇’。” 分层: - 产业:纺织业发达; - 商业:商品堆积如山; - 市镇:专业市镇兴起。

步骤三:提炼——用“高频词+动词”造句
把分层信息转化为“特征”表述: - 纺织业专业化程度高; - 商品贸易规模空前; - 市镇成为区域经济中心。
四、高分答案长什么样?
以2023年全国甲卷第26题为例,官方参考答案仅36字,却句句踩点:
“商品经济活跃;市镇兴盛;资本主义萌芽出现;市民阶层壮大。”
拆解: - 每点6字,主谓结构,名词+动词/形容词; - 顺序由经济到社会,逻辑递进; - 无修饰语,直接呈现“特征”。
五、易丢分的“三大误区”
- 把“原因”当“特征” 错误示例:答“明清江南市镇经济兴起的原因是农业手工业发展”。 正确:应答“农业手工业发展推动市镇经济繁荣”,突出“繁荣”这一特征。
- 把“影响”当“特征” 错误示例:答“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”。 正确:应答“相权分散,皇权加强”,先写制度本身特点,再写结果。
- 语言啰嗦,缺乏概括 错误示例:答“江南市镇有很多很多商品,街道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”。 正确:答“商品贸易繁盛,市镇人口密集”。
六、实战演练:手把手写一段满分答案
题目:“根据材料,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特征。”
材料关键词: - “美洲金银流入欧洲”; - “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”; - “欧洲商人奔走全球”。

满分示范: “贸易范围全球化;商品种类多样化;欧洲主导;大西洋三角贸易形成;世界市场雏形出现。”
七、最后的小技巧:如何一眼识别“特征词”?
背下这份“高频特征词库”,考场直接套用:
- 经济:商品化、专业化、区域化、规模化、资本主义萌芽
- 政治:中央集权、君主专制、分权制衡、民主共和、法治化
- 思想:理性化、世俗化、多元化、大众化、科学化
- 社会:城市化、阶层流动、人口增长、社会分化、市民阶层崛起
自问自答: Q:为什么“资本主义萌芽”算特征? A:因为它首次揭示了新经济因素的出现,区别于传统自然经济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