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历史名字有哪些_遵义古称由来

新网编辑 25 0

一、为什么遵义会有这么多旧称?

地处黔北咽喉、川黔锁钥的遵义,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,朝代更迭、民族融合、行政调整,每一次大事件都会带来一次“改名”。**据统计,自汉迄今,这片土地正式或非正式出现过的名字超过十五个**,它们像年轮一样记录了城市成长的轨迹。

遵义历史名字有哪些_遵义古称由来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二、遵义历代正式行政名称全录

1. 汉代:鳖县——最早载入正史的名字

公元前135年,汉武帝置犍为郡,下设鳖县,县治就在今天遵义城区附近。**“鳖”并非乌龟,而是古濮人部落“比跻”的音译**,这是遵义之一次拥有官方户口。

2. 唐代:郎州→播州——从“狼”到“播”的雅化

贞观十三年(639年),朝廷将原郎州改名播州。“郎”与“狼”同音,带贬义;**“播”则取自《尚书》“播敷五教”,寓意教化远播**,也奠定了此后七百年“播州”之名的根基。

3. 宋代:遵义军→遵义寨——“遵义”二字首次亮相

北宋大观二年(1108年),朝廷以“遵王之义”赐名,设置遵义军,后降为寨。**这是“遵义”作为地名的之一次出现,比今天的地级市早了整整815年**。

4. 元代:播州宣慰司——土司时代的巅峰

杨氏土司将治所从白锦堡迁往穆家川(今老城),**“播州”二字随杨氏政权一起走向鼎盛**,疆域一度囊括黔北、渝南、黔东南。

5. 明代:遵义府——行省制下的新起点

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平播之役后,朝廷改土归流,**废播州设遵义府**,隶属四川,下辖真安州及遵义、桐梓、绥阳、仁怀四县,现代遵义市雏形诞生。

遵义历史名字有哪些_遵义古称由来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6. 清代:遵义军民府→遵义县——“军民”二字的来去

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裁去“军民”二字,**遵义府与遵义县同城而治**,形成“府县同城”格局,这一体制延续到民国初年。


三、民间与史籍中的别称、雅号

  • 穆家川:因杨氏土司迁治所于穆氏聚居的平坝而得名,至今老城仍有“穆家巷”。
  • 白锦堡:杨氏第十五世首领杨文统治中心,遗址位于今汇川区高坪镇。
  • 罗蒙:唐初短暂出现的羁縻州名,取“罗山蒙水”之意,后并入播州。
  • 夜郎旁小邑:《史记》中模糊提到的聚落,学界推测范围涵盖今遵义北部。
  • 黔北锁钥:明清方志对遵义军事地位的通俗称呼,非正式却流传最广。

四、核心疑问:哪一个名字使用时间最长?

从唐贞观十三年(639年)到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,**“播州”一名稳稳占据962年**,远超其他称谓。即便后期辖区缩小,杨氏土司仍以“播州”自称,可见其文化认同之深。


五、地名更迭背后的四条暗线

1. 军事扩张与收缩

汉置鳖县为打通南夷道;唐改郎州为播州,意在笼络牂牁;明设遵义府,则是改土归流后的行政重构。

2. 民族融合的音译选择

“鳖”“比跻”“播”皆源于濮、僚古语,**中原王朝用汉字音译时往往“去蛮化”**,选字越来越雅。

3. 儒家价值观的植入

“遵义”二字本身就是教化口号,**明清时期大量“安”“顺”“平”“宁”类地名涌现**,与中央王朝推崇的伦理同频。

遵义历史名字有哪些_遵义古称由来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4. 经济与交通地位变化

穆家川取代白锦堡,是因为水陆码头更利于川盐入黔;**府县同城则因驿道、茶市繁荣**,人口激增,必须集中管理。


六、今天的遵义如何保留这些记忆?

在老城步行街,地面铜雕刻着“鳖县→郎州→播州→遵义”时间轴;**汇川区高坪镇的白锦堡遗址立有“播州故城”石碑**;而“穆家巷”公交站名,让千年前的聚落仍在日常对话里呼吸。


七、延伸思考:地名是城市的年轮还是枷锁?

当“播州”成为历史剧的热门IP,当“遵义”被简化为会议符号,**那些更古老的鳖县、罗蒙是否注定被遗忘?**或许答案藏在每一次路牌更新、每一本乡土教材里——只要有人追问“为什么叫这个名字”,城市就不会真正丢失自己的过去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