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中为何被称为“丝路咽喉”?
翻开《榆中历史大全》,**“丝路咽喉”**四个字几乎贯穿全书。榆中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,**古丝绸之路东段必经之地**,汉唐驼队自长安出发,翻越陇山后之一站便是榆中。 自问:为何不是兰州?自答:唐初兰州城尚未扩建,榆中因河谷宽阔、水草丰美,成为天然驿站。 **遗迹印证**: - 定远古城残墙内曾出土汉代“过所”木简,记录西域商队在此换马签证。 - 青城乡的宋代烽燧遗址,夯土层中夹有波斯银币,可见丝路贸易之盛。

榆中县有哪些历史遗迹?一张地图带你穿越三千年
若把榆中县比作一本立体史书,**以下遗迹便是活页插图**:
1. 史前印记:马家窑彩陶谷
园子岔乡的马家窑文化遗址,**出土彩陶罐纹饰与仰韶晚期一脉相承**,证明榆中早在五千年前已是农耕与游牧交汇点。
2. 秦汉烽烟:勇士城与汉长城
夏官营镇的勇士城,相传为蒙恬北击匈奴时的屯兵堡;沿黄河南岸可见**汉长城夯土残段**,部分地段仍高逾三米,墙体夹杂砂石,**“虎落”遗迹清晰可见**。
3. 唐宋佛光:石佛崖与兴隆山石窟
马坡乡石佛崖的唐代摩崖造像,**主尊阿弥陀佛高4.7米**,面相圆润,衣纹流畅;兴隆山石窟的宋代十八罗汉,**彩绘虽剥落,却留下西夏文题记**,暗示宋夏时期榆中的复杂归属。
4. 明清记忆:青城古镇与肃王府庄园
青城古镇的**高家祠堂**,砖雕“二十四孝”刀法细腻;来紫堡乡的肃王府庄园,**残存琉璃瓦当印有“大明嘉靖”款**,佐证肃藩王在此圈地牧马的历史。

榆中历史名人:从抗倭名将到陇上学者
《榆中历史大全》记载的本土人物,**并非只活在县志,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**:
- **彭泽**(明代兵部尚书):榆中夏官营人,率兵平定哈密叛乱,其墓志铭现藏甘肃省博。
- **张澍**(清代考据学家):金崖镇人,**《姓氏五书》开创西北谱牒学先河**,其故居“枣园”仍存古槐一株。
- **杨静仁**(新中国首任国家民委主任):出生于榆中连搭乡,**其少年读书的 *** 寺至今保留“静仁学堂”匾额**。
为何榆中古城多次迁移?地理与战争的博弈
榆中治所从汉代的“勇士城”到今天的城关镇,**迁移轨迹暗藏生存智慧**:
自问:元代以前为何弃河谷选台塬?自答:北宋与西夏拉锯,**河谷无险可守,台塬沟壑成为天然屏障**。 明代又因“肃王移藩兰州”,**经济中心西移**,榆中县城才迁至现址。 **考古证据**:旧县城遗址(今三角城乡)出土大量宋代铁钱窖藏,印证战乱时仓促撤离的场景。
榆中非遗:历史在烟火中的延续
若遗迹是榆中的骨骼,**非遗便是流动的血脉**:
- **榆中社火**:高跷队的“杨家将”脸谱,**源自明代军傩仪式**。
- **青城小调**:《放风筝》曲调与江南吴歌相似,**学者推测为明初移民带来**。
- **水烟 *** **:青城镇的“甘字牌”水烟,**清代曾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**,烟坊遗址的焙烟炉仍存。
如何深度探访榆中历史?三条主题路线推荐
1. **丝路古道线**:兰州出发→定远古城→石佛崖→青城古镇,**全程80公里,自驾一日可往返**。 2. **长城徒步线**:从夏官营汉长城起点至金崖镇烽燧,**10公里野路需备登山杖**。 3. **非遗体验线**:三角城乡看社火排练→青城镇学水烟切丝→金崖镇听小调,**建议周末两日游**。

榆中历史研究的冷知识
• **“榆中”之名并非因榆树**: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,**“榆”为古羌语“河流交汇处”音译**,与植物无关。 • **兴隆山曾藏《永乐大典》**:抗战时期,**文溯阁本《四库全书》与部分大典曾秘藏于此**,现留有“藏书洞”碑记。 • **李自成与榆中的擦肩而过**:1643年,闯军经榆中东进,**因暴雨折道临洮**,当地百姓称“雨救金城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