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历史名片到底指什么?
在地方志与文旅圈,“历史名片”并不是一张纸质卡片,而是浓缩城市记忆、彰显地域精神、具备持续传播力的文化符号。辉县(今河南省辉县市)自隋代置县,距今已逾1400年,其历史名片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古迹,也涵盖口口相传的人物、技艺与民俗。

辉县历史名片全景速览
- 百泉湖:华北罕见的大型泉水群,北宋起即为“中州之一泉”。
- 共城遗址:西周共国都城,现存夯土城墙断面清晰。
- 白云寺:唐高宗敕建,金代重修,保留完整木构建筑群。
- 郭亮绝壁长廊:1972—1977年村民手工凿出的“世界第九大奇迹”。
- 辉县剪纸:国家级非遗,刀味纸感兼具,题材多取自《诗经·卫风》。
- 百泉药会:始于明洪武年间,每年农历三月三,全国药商云集。
- 孙登啸台:魏晋隐士孙登长啸处,现存元代石碑“啸台遗响”。
- 平甸抗日根据地:太行南区军政机关旧址,被誉为“小延安”。
百泉湖:为什么被称为“中州之一泉”?
百泉湖并非一汪死水,而是泉眼百余、四季恒温的活水系统。北宋苏轼过此,写下“泉源上奋,水涌若轮”八字,自此名声大噪。明代又在湖畔建“卫源庙”,祭祀黄河之神,形成“庙在湖中、湖在庙内”的独特格局。今天,百泉湖仍是新乡地区更大城市湿地公园,春日柳烟、夏夜荷风,皆可印证古人“苏门胜境”之誉。
共城遗址:西周小国的都城为何能保存至今?
共国是周武王弟弟姬叔度的封国,国祚不足三百年,却因黄河冲积带来的泥沙快速掩埋而意外封存。考古学家在遗址内发现大量板瓦、陶水管与青铜兵器,证实《史记·周本纪》“共伯和摄政”并非虚言。现存北城墙残高6米,东西长约1500米,站在断面处,可清晰看到夯层中夹杂的蚌壳与粟秸,这些都是西周筑城技术的“活教材”。
郭亮绝壁长廊:村民为何要在悬崖上凿路?
郭亮村海拔1700米,1970年以前仅靠一条“天梯”与外界相连,垂直落差200米,宽不足一尺。1972年,老支书申明凯带领13名壮劳力,用铁锤、钢钎在绝壁上凿出长1250米、高5米、宽4米的挂壁公路,历时五年,耗尽钢钎12吨、铁锤4000把。如今,这条“世界最险要十条公路”之一,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题,更成为摄影爱好者与自驾客的朝圣地。
辉县剪纸:一把剪刀如何剪出《诗经》里的风物?
辉县剪纸与别处不同,在于“以诗入画”。传承人李爱荣的代表作《卫风·淇奥》,仅用一张红纸便剪出“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”的意境:竹影摇曳、淇水汤汤,甚至连《诗经》中的“充耳琇莹”都化作耳畔玉坠。其技法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犷与南方剪纸的细腻,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百泉药会:一场庙会如何撬动全国药材市场?
明洪武三年,朝廷在百泉湖畔设“药材局”,允许民间交易。至清乾隆年间,药会规模达到顶峰,“十三邦、六大会”(指十三省药商、六大行业帮口)在此设立会馆,年成交额白银千万两。会期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至四月初八,期间有“迎神赛会”“药材竞拍”“名医义诊”三大板块。今天,百泉药会虽已转型为文旅节庆,但“药不过百泉不灵”的民谚仍在豫北流传。

孙登啸台:魏晋风骨为何在此长啸?
孙登是竹林七贤的精神导师,《晋书》称其“好读《易》,抚一弦琴”。传说他常登苏门山巨石长啸,声震林樾,后人便将此石命名为“啸台”。元代学者王恽立碑“啸台遗响”,碑阴刻有阮籍《咏怀诗》手迹。站在啸台,可俯瞰百泉湖与太行群峰,理解孙登“目送归鸿,手挥五弦”的超脱心境。
平甸抗日根据地:太行山里的“小延安”藏着哪些故事?
1938年,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平甸设立豫北之一个县级抗日民主 *** ,《新华日报》(华北版)在此创刊。现存旧址包括兵工厂、被服厂、野战医院,共30余处。最传奇的是“石磨电台”:村民用石磨改装成电台底座,成功向延安发出之一份电报。如今,平甸旧址群已成为红色研学基地,每年接待学员超10万人次。
如何深度体验辉县历史名片?
1. 时间规划:至少安排三天,之一天百泉湖+共城遗址,第二天郭亮村+白云寺,第三天平甸+孙登啸台。
2. 交通贴士:新乡东站高铁直达,租车自驾最便捷;郭亮挂壁公路限7座以下车辆。
3. 非遗互动:每周六上午,李爱荣剪纸工作室对外开放,可体验“一剪成诗”。
4. 节庆日历:农历三月三百泉药会、九月九白云寺佛诞、十月十共城文化周。
辉县历史名片的当代价值
这些名片不仅是“过去时”,更是“进行时”。百泉湖生态修复带动周边地价提升;郭亮村年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,村民人均分红超万元;辉县剪纸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欧美,一张《诗经》主题剪纸售价可达800美元。历史与当下在此交汇,让辉县成为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鲜活样本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