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菜名由来_历史菜名大全

新网编辑 25 0

为什么古人给菜肴起如此雅致的名字?

古人讲究“食色性也”,菜名既要体现食材,又要寄托情怀,还要兼顾音韵。于是,**“雪霞羹”“玉糁羹”“踏雪寻梅”**等名字应运而生。它们或取自诗词,或源于典故,甚至暗藏政治隐喻。 ---

先秦至汉:菜名的萌芽与礼制

“八珍”到底有多奢华?

《周礼》记载的“八珍”包括**淳熬、淳母、炮豚、炮牂、捣珍、渍、熬、肝膋**,每一道都是祭祀或王宴的顶配。名字看似朴素,实则工艺繁复,如“炮豚”需先烤后炖,再裹糯米蒸制,耗时三日。

“羹”为何成为通用名?

先秦时期,凡带汁的菜肴皆称“羹”。**“大羹不和”**指祭祀用的纯肉汤,不加盐梅,象征质朴;“铏羹”则加五味,用于宴饮。这种命名逻辑影响了后世,如宋代“东坡羹”实为荠菜粥。 ---

唐宋:诗意菜名的黄金时代

“贵妃红”是荔枝还是肉?

唐代宫廷菜“贵妃红”实为**红烧鹿筋**,因色泽红艳如杨贵妃醉酒的腮红得名。而“辋川小样”则是将二十道素菜拼成王维辋川别墅的山水图,**开创了“看菜”先河**。

“东坡”系列为何流传千年?

苏轼贬谪期间创制的“东坡肉”“东坡羹”“东坡鱼”,名字直白却饱含文人风骨。**“慢着火,少着水,火候足时它自美”**的口诀,让猪肉从平民食物升格为文化符号。 ---

明清:市井菜名的烟火气

“叫花鸡”真是乞丐发明的吗?

传说未必可信,但名字确实源于民间。**常熟乞丐用泥巴裹鸡烤制**,意外成就酥嫩口感。乾隆微服品尝后赐名“富贵鸡”,反而失去了原本的野趣。

“佛跳墙”为何让人浮想联翩?

福州菜“佛跳墙”原名“福寿全”,因**“坛启荤香飘四邻,佛闻弃禅跳墙来”**的诗句改名。鲍鱼、海参、花胶等十八种食材层层叠叠,名字与内容同样“贵气逼人”。 ---

失传菜名里的文化密码

“清风饭”如何吃出凉爽感?

唐代宫廷夏季 *** ,将米饭蒸熟后**用冰水反复浇淋**,再拌入龙脑香粉。名字取自“清风徐来”,可惜工艺复杂,宋代已难觅踪迹。

“无心炙”为何让诗人落泪?

杜甫诗中提到的“无心炙”,实为**无心插柳的烤羊心**。安史之乱中,百姓以残碎羊杂充饥,诗人借此抒写“国破山河在”的苍凉。 ---

现代复兴:如何让古菜名“活”起来?

“雪霞羹”能否用分子料理还原?

宋代林洪《山家清供》记载的“雪霞羹”,**将芙蓉花与豆腐同煮**,红白相映如雪中晚霞。现代厨师用液氮速冻花瓣保持色泽,再以琼脂定型,重现诗意。

“云林鹅”为何成为高端餐厅招牌?

元代倪瓒《云林堂饮食制度集》中的“烧鹅”,**以蜜酒腌、荷叶裹、文火烤**,名字取自作者别号。如今无锡厨师复原后,每只售价千元仍供不应求。 ---

避坑指南:这些菜名别被字面欺骗

- **“蚂蚁上树”**没有蚂蚁,是肉末炒粉丝 - **“夫妻肺片”**实为牛杂,与肺部无关 - **“红烧狮子头”**只是大肉丸,不含猛兽 ---

延伸思考:菜名是流动的历史

从“炮豚”到“佛跳墙”,菜名变迁折射出**食材贸易、技术革新、阶层审美**的演变。下次品尝“金玉满堂”时,不妨想想它或许曾是某位古人的“寒具”——**简单的油炸馓子**。
古代菜名由来_历史菜名大全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