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花起源是哪里?
现代植物考古与古籍交叉印证:菊花最早驯化中心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,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周之际。

一、从野生到庭园:菊花如何被驯化?
在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里,已有“蘜草”之名,学者多指其为野菊。古人最初把野菊视为“苦菜”,采叶入药,后因其秋季独放、香气清远,逐渐移入庭园。
- 选育契机:先民发现重瓣突变个体,花盘更饱满,便通过分株繁殖固定性状。
- 技术节点:唐宋出现嫁接法,把优良花型接到强健青蒿砧木,大幅缩短育种周期。
二、历代图像里的菊花:造型、色彩与象征
1. 汉魏六朝:单色墨线勾勒
现存最早“菊花”形象见于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,画师以赭色线描九瓣单层花,象征“延寿”。此时菊色单一,以黄为主。
2. 唐宋:工笔重彩与诗画合璧
宋徽宗《腊梅山禽图》虽主题非菊,却在边角补景中绘黄菊数朵,采用“勾勒填彩”法,花瓣边缘以白粉提亮,呈现丝绸光泽。
- 色系突破:唐末出现浅紫、白瓣绿心等变异,画家用蛤粉调靛青表现“鸦背夕阳”紫。
- 构图创新:折枝式布局流行,一枝斜出,留出大片空白,暗示“晚节”孤高。
3. 明清:木版年画与文人写意的双峰
苏州桃花坞《九九消寒图》把菊花与蟹、酒并置,借谐音“菊蟹”寓意“居闲”。而石涛《墨菊册》则纯用水墨,浓淡干湿间见“傲霜”骨气。
三、菊花东渡:日本与欧洲的图像改写
日本:从“唐样”到“菊纹”
平安时代遣唐使带回菊苗,日本画师先临摹宋人折枝,后融入大和绘金箔背景,形成“菊蒔绘”。镰仓幕府把十六瓣菊定为家纹,至此菊花从观赏对象升华为权力符号。

欧洲:维多利亚时期的“东方想象”
19世纪英国植物猎人福琼四次来华,将“徽州黄”等品种引入英伦。欧洲插画师未见过实物,便凭描述在《Curtis's Botanical Magazine》中绘出夸张的蓬松重瓣,色彩也加入当时流行的孔雀蓝,成为“想象中的东方菊”。
四、如何辨别古画中的菊与相似花卉?
初学者常把菊与野菊、茼蒿混淆,可抓住三点:
- 舌状花排列:菊为螺旋放射,野菊呈平面一轮。
- 叶形裂刻:菊叶二次羽状深裂,裂片披针形;茼蒿叶仅一次浅裂。
- 茎秆质感:菊茎略呈棱角,老时木质化;野菊茎圆且多汁。
五、数字时代的菊花图像再生产
近年博物馆开放高清影像,爱好者可用AI对古画菊朵进行色值采样,重建已失传的宋代“蜜腊黄”。同时,3D扫描技术让菊瓣的微观绒毛得以放大,为育种家提供花瓣厚度、气孔密度等数据,反向指导传统分株选育。
- 案例:2023年中国农科院利用《菊谱》明刻本图像,比对现存300个老品种,找回“黄鹤翎”原种。
六、收藏与利用:普通人如何建立个人“菊花历史图片库”?
无需昂贵设备,只需三步:
- 来源筛选:优先选择公版古籍插图(1912年前出版),避免版权纠纷。
- 元数据标注:记录年代、作者、载体材质、尺寸,方便后期检索。
- 交叉比对:将同一品种不同朝代的图像并列,观察瓣形、花心变化,形成可视化谱系。
七、未来展望:菊花图像的跨学科研究
植物学家与美术史学者正合作开发“菊谱知识图谱”,把历代图像与基因测序结果关联。当AI识别出某幅宋画中的菊瓣尖端微卷,便可推测其携带的“tubulosa”基因,从而在现代苗圃定向筛选,实现“以图育种”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