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饼最早出现在晋代,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。

一、春饼为何叫“春”?
“春”字并非随意添加,而是与古代“迎春”仪式紧密相连。古人把立春视为一年农事的起点,吃薄饼卷菜寓意“咬得草根断,百事皆可做”。“春盘”一词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已有记载,盘中盛放萝卜、芹菜、韭菜等辛辣鲜嫩蔬菜,用薄饼卷而食之,故称“春饼”。
二、从晋代到唐宋:宫廷与民间的双线演进
1. 晋代:寒食节的“蒸饼”原型
晋代《邺中记》提到“蒸饼”,做法为“薄如蝉翼”,但尚未与立春绑定。此时春饼更像寒食节的冷食,用来替代禁火期间的熟食。
2. 唐代:立春赐宴的“春盘”
唐代宫廷在立春举行“赐春盘”仪式,皇帝将装有蔬菜的银盘赐给近臣,民间则简化成面饼卷菜。杜甫《立春》诗中“春日春盘细生菜”一句,成为最早描写春饼的诗句。
3. 宋代:市井酒肆的“卖春饼”
北宋汴京出现专门售卖春饼的“饼铺”,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“立春前一日,卖春饼,市井喧阗”。饼皮改用烫面,口感更柔软,馅料从蔬菜扩展到肉丝、酱鸭,形成“和菜”概念。
三、元明清:从“春盘”到“春卷”的形制革命
1. 元代:草原风味的“卷煎饼”
蒙古饮食带来油脂与奶制品,春饼皮开始加入酥油,馅料出现羊肉丁与奶渣,卷后油炸,成为“春卷”雏形。

2. 明代:江南的“春饼宴”
明代江南富户将春饼发展为宴席:一张直径一尺的薄饼,配二十余种馅料,如马兰头、枸杞头、春笋、河虾仁,食客自取卷食,称为“春台席”。《长物志》记载“春饼以吴门制法为最精”。
3. 清代:满汉融合的“盒子菜”
清代北京旗人将春饼与“盒子菜”结合:酱肘子、熏鸡、摊黄菜(炒鸡蛋)切丝,配甜面酱、葱丝,用双层饼皮夹食,称为“春饼盒子”。清宫御膳房档案记载,乾隆帝立春当日必食“鸭丝春饼”。
四、现代春饼的地域差异:一张饼的南北战争
1. 北方:筋道卷一切的“荷叶饼”
北京、山东使用半发面蒸制,饼皮如荷叶带褶,可卷酱肉、炒鸡蛋、豆芽菜,讲究“饼不破、菜不漏”。
2. 南方:薄如宣纸的“润饼”
福建、台湾称“润饼”或“薄饼饼”,用高筋面粉甩制,饼皮透光,馅料必有花生糖粉、香菜、浒苔,甜咸交织。
3. 岭南:油炸的“春卷”
广东将春饼皮切方片,包入韭黄、肉丝、香菇后油炸,外皮金黄酥脆,成为茶楼常备点心。

五、春饼里的文化密码:为何必须卷“七样菜”?
古人认为立春食七样菜可祛病祈福,这七样菜并非固定,而是遵循“五辛+二鲜”原则:
- 五辛:葱、蒜、韭菜、芸薹(油菜)、胡荽(香菜),取其辛辣通阳。
- 二鲜:豆芽、萝卜,象征新生与清白。
现代营养学验证,春季食用这些蔬菜确实有助于补充维生素、促进阳气生发。
六、常见疑问解答
Q:春饼和春卷是同一种食物吗?
A:不是。春饼是蒸或烙的薄饼,冷食或热食均可;春卷是春饼的油炸变种,外皮更酥脆,馅料提前炒熟。
Q:为什么有些地方立春吃“春盘面”?
A:元代《饮膳正要》记载,北方游牧民族将春饼切条煮面,称为“春盘面”,是春饼与面条的融合产物,现已少见。
Q:家庭自制春饼如何做到薄而不破?
A:关键在烫面+蒸制:面粉用沸水烫至半熟,揉面后醒发30分钟,擀成薄片后两张叠一起蒸,出锅即可轻松撕开。
七、一张春饼的千年餐桌哲学
从晋代寒食到现代家宴,春饼的演变史是一部微缩的中国饮食文化史:它见证了农耕社会对节气的敬畏,记录了民族融合的味觉记忆,更承载了“万物更新”的朴素愿望。下次咬下一口春饼时,不妨想想——你卷进的不仅是韭菜鸡蛋,还有一千七百年前晋代百姓对春天的之一份期待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