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历史叫法有哪些_杭州古称由来是什么

新网编辑 21 0

为什么一座城会有那么多名字?

翻开地方志,**“杭州”二字直到隋代才正式出现**,在此之前,它已换了至少十次“身份证”。每一次更名,背后都是一次行政升级、战争迁徙或文化重塑。若把历代叫法串成时间轴,就能看见钱塘江潮如何拍打出一段段城市记忆。

杭州历史叫法有哪些_杭州古称由来是什么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先秦至六朝:从“余杭”到“钱唐”

  • **“余杭”**最早见于《越绝书》,意为“禹航”——传说大禹治水至此舍舟登陆。
  • **“钱唐”**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出现,因“唐”通“塘”,指防海大塘;县治设在灵隐山下,盐业与渔业并举。

这两个名字谁先谁后?学者倾向认为“余杭”是越人旧称,“钱唐”是秦代设县后的官方命名,**前者偏地域文化,后者属行政符号**。


隋唐巨变:之一次叫“杭州”

隋开皇九年(589)废郡置州,“杭州”登上舞台。州治最初在余杭,次年迁至钱唐,再筑新城于柳浦西(今江干凤凰山麓)。

唐时为何又改“钱唐”为“钱塘”?
——避国姓之讳。李渊祖父名李虎,“虎”与“唐”音近,**武德四年(621)正式加“土”成“塘”**,沿用至今。


吴越国:西府·钱塘·武林

钱镠封吴越王,以杭州为**“西府”**,与东府越州(绍兴)并称“两浙咽喉”。

民间仍爱用**“钱塘”**与**“武林”**:

杭州历史叫法有哪些_杭州古称由来是什么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  • “钱塘”因县名未改,诗词里常见“钱塘江”“钱塘门”。
  • “武林”源于西湖群山旧称“武林山”,南宋《梦粱录》干脆把杭州城直呼“武林”。

南宋行在:临安府的繁华与无奈

建炎三年(1129),高宗赵构升杭州为**“临安府”**,字面是“临时安顿”,却一“临”一百五十年。

为何不叫“南京”或“杭州”?
——**“行在”制度**规定天子驻跸之地不称京,以示收复中原之志;而“临安”既避金人锋芒,又暗含“临时偏安”的政治自嘲。


元明清:杭州路·杭州府·杭城

元改“府”为“路”,设**“杭州路”**,属江浙行省;明洪武再改“杭州府”,领九县一州。

市井口语里,“**杭城**”一词悄然流行,既区别于府县,又带几分亲昵,至今老杭州仍说“去杭城荡荡儿”。


被遗忘的小名:泉亭、新城、仁和

除了耳熟能详的大名,杭州还有一串**“曾用名”**:

杭州历史叫法有哪些_杭州古称由来是什么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  1. **泉亭县**:西汉元狩年间短暂出现,治所在今余杭瓶窑。
  2. **新城县**:五代吴越分置,后并入富阳。
  3. **仁和县**:北宋与钱塘县同城而治,以运河为界,民国初年合并。

这些名字虽退出地图,却在**街巷、桥梁、学校**里留下痕迹:如“仁和路”“新城隧道”。


现代语境:为何仍说“临安”与“武林”

今天的“临安区”已远距市中心五十公里,但**“临安”二字在品牌与文旅场景中被复活**:临安山核桃、临安民宿、临安古道,借的是南宋遗风。

“武林”更活跃:武林广场、武林路女装街、地铁“武林门站”……**它已演化为杭州主城区的文化IP**,与南宋“武林”所指范围并不完全重合。


一张极简年表:杭州历代行政名

年代官方名称备注
先秦余杭越人旧称
秦—西汉钱唐县属会稽郡
杭州州治初在余杭
钱塘县/杭州避“唐”讳改“塘”
吴越国西府/杭州钱氏割据
南宋临安府行在之所
杭州路江浙行省治
明—清杭州府领九县一州
民国至今杭州市1927年设市

地名里的文化密码

问:为何杭州人把“钱塘江”读作“钱唐港”?
答:方言存古,“唐”读若“塘”,保留了唐以前的读音层次。

问:为什么“武林门”没有山?
答:门因山得名,山却在城西北二十里;城门早已拆,**地名成为“飞地记忆”**。


写给旅行者:如何按“旧称”打卡杭州

  • 想追“余杭”——去**良渚古城遗址**,五千年前已有人烟。
  • 想追“钱唐”——走**灵隐天竺路**,秦县治就在飞来峰下。
  • 想追“临安”——夜登**吴山城隍阁**,俯瞰南宋御街灯火。
  • 想追“武林”——逛**武林夜市**,在霓虹里寻找南宋“北关”影子。

把名字当线索,城市就成了**可以穿越的立体史书**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