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阴在哪里?为何被称作“陕南小江南”
汉阴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西部,汉江与月河交汇的狭长盆地,北倚秦岭,南屏巴山,雨量充沛、梯田层叠,自古便有“陕南小江南”之称。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先民就在月河两岸繁衍生息,留下阮家坝、杨家坝等史前遗址,奠定了汉阴历史的之一块基石。

从西城县到汉阴县:千年县制的演变脉络
秦汉时期:首置西城县
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,汉阴地属汉中郡西城县。西汉沿用旧制,东汉建安年间分置安阳县,成为今日汉阴的雏形。
魏晋南北朝:郡县更迭与侨置
三国属蜀,西晋归魏兴郡;南北朝时因战乱频繁,曾侨置宁都县、永乐县,治所多次迁移,县域范围伸缩不定。
隋唐定型:汉阴县名正式出现
唐至德二年(757)取“汉水之阴”之意,正式定名汉阴县,隶属山南东道金州,县治迁至今涧池镇一带,此后千年基本未变。
汉阴有哪些历史名人?
沈尹默:近代书法巨擘,1883年生于汉阴城关,其“二王”书风影响海内外,北京大学教授,与陈独秀、胡适并称“新文化运动三沈”。
沈兼士:沈尹默之弟,著名语言文字学家,故宫博物院首任文献馆馆长,主持整理内阁大库档案,奠定现代档案学基础。

沈士远:长兄,曾任北洋 *** 教育部次长,辅仁大学、北京大学教授,三沈并称“汉阴三杰”。
杨弃:明代嘉靖进士,官至兵部右侍郎,镇守蓟辽,抵御俺答汗,被誉为“边关长城”。
陈树藩:民国初年陕西督军,虽毁誉参半,却在汉阴创办最早的新式学堂,开启地方近代教育。
千年古迹巡礼:不可错过的汉阴历史坐标
文峰塔:明代风水塔的活化石
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,高三十七米,塔身每层均嵌有“魁星点斗”砖雕,象征振兴文风,至今仍是汉阴老城天际线标志。
双河口古镇:秦巴古盐道的咽喉
位于秦岭深处的双河口,明清时期为川陕鄂盐茶互市要冲,青石板街、吊脚楼、会馆群保存完好,被誉为“陕南版凤凰古城”。

龙岗公园石窟:唐代摩崖造像的遗珍
龙岗山腰现存十三龛、八十余尊唐代佛像,主尊阿弥陀佛通高四点六米,面相丰颐,衣纹流畅,见证盛唐佛教沿汉江走廊传播。
移民与融合:汉阴人的根脉来自哪里
明末清初,四川经战乱人口锐减,清 *** 推行“湖广填四川”,大量湖北、湖南、江西移民逆汉江而上,在汉阴垦荒定居。今日汉阴方言仍保留赣语、湘语底层词汇,如“崽”(孩子)、“垱”(小水坑)。
乾隆年间,闽粤客家人又迁入凤凰山麓,带来独特的客家围屋与擂茶文化,形成“十里不同音,一镇三族群”的人文景观。
红色记忆:汉阴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角色
抗战时期,国立西北联大医学院曾迁至汉阴涧池镇,师生借祠堂上课、民房住宿,为当地培养首批西医人才。
1946年中原突围, *** 率部在汉阴漩涡镇浴血奋战,留下“中原部队陕南突围遗址”,现建有纪念碑与史料陈列室。
非遗里的汉阴:活着的千年技艺
- 汉阴皮影:唱腔融合汉调二黄与川北高腔,影偶以牛皮雕镂,染色采用矿物颜料,百年不褪。
- 白火石汆汤:用烧红的石英石瞬间汆烫汉江鲜鱼,相传为唐代驿站急烹之法,被列入省级非遗。
- 汉阴泥塑:以月河红胶土为原料,题材多取自秦巴山区农耕场景,造型夸张拙朴,远销东南亚。
今日汉阴: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
月河川道万亩富硒水稻、凤凰山云雾茶园,让汉阴成为“中国硒谷”核心区;阳安铁路、十天高速贯通后,双河口古镇与龙岗石窟迎来八方游客。
夜幕下的汉阴老街,文峰塔灯影与汉江渔火相映,三沈纪念馆的琴声隐约可闻,仿佛在提醒过客:这座千年古县的故事,仍在续写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