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砚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名砚之首_端砚历史故事大全

新网编辑 6 0

端砚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名砚之首?
因为它石质细腻、发墨如油,又兼唐宋以来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的推崇,使其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,稳居“四大名砚”之首。

端砚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名砚之首_端砚历史故事大全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一、端砚诞生的神话:老坑石与“龙涎”传说

肇庆羚羊峡斧柯山一带,自古流传“龙涎化石”的故事。相传古时西江有青龙吐涎,涎液滴落山涧,千年后凝成紫玉般温润的端石。采石人夜见紫光,循迹得石,石中隐现“眼”纹,如龙睛闪烁,故称“石眼”。

  • **石眼分八类**:鸲鹆眼、鹦哥眼、雀眼、猫眼……眼越多越灵动,价值越高。
  • **老坑洞**位于水下,每年枯水期仅可开采四十天,故“寸石寸金”。

二、李贺“端州石工巧如神”背后的真实故事

唐元和年间,诗人李贺路过端州,目睹石工潜水取石,写下《杨生青花紫石砚歌》:“端州石工巧如神,踏天磨刀割紫云。”

**为何李贺如此惊叹?**

  1. 石工腰系长绳,悬身百丈悬崖,凿石声如磬。
  2. 所得紫石在阳光下呈青紫,贮水不耗,发墨无声。
  3. 李贺所得一方青花砚,后随葬其墓,宋人盗墓仍见墨香。

三、包拯“不持一砚归”的千古佳话

北宋包拯任端州知郡,离任时百姓赠端砚以表敬意。包拯拒收,船至羚羊峡突遇风浪,随从私藏之砚坠入江心,风遂止。后人立“不持砚”碑,碑侧刻有“**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**”。

**此故事如何影响端砚地位?**

端砚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名砚之首_端砚历史故事大全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  • 官方正史《宋史·包拯传》记载此事,端砚自此被赋予“清廉”象征。
  • 历代官员上任端州,必先拜谒此碑,以示自律。

四、乾隆“御题砚”与宫廷藏砚风潮

乾隆帝南巡至肇庆,地方进贡“千金猴王砚”,石质通体紫红,石眼巧成猴形。乾隆爱不释手,亲题诗:“紫云割作润无瑕,巧眼如猴实可嘉。”

宫廷档案显示:

  1. 乾隆十年至六十年,内务府共收端砚**三百七十六方**。
  2. 每方皆配紫檀匣,匣盖刻御制诗,钤“乾隆御赏”印。

五、文人案头:苏轼“我生无田食破砚”

苏轼贬惠州,路经端州得“蕉叶白”砚,背刻“东坡居士”四字。他在《端砚铭》写道:“千夫挽绠,百夫运斤;篝火下缒,以出斯珍。”

**为何文人愿以田换砚?**

  • 端砚呵气即润,寒冬不冰,苏轼称其“墨沛常如新”。
  • 黄庭坚曾以诗换砚:“愿持此砚归,洗我笔中尘。”

六、抗战烽火:张大千藏砚“逃难记”

年,日军逼近肇庆,张大千冒险入山购得“鱼脑冻”老坑砚。为避战火,他将砚藏于油布囊,辗转桂林、重庆,途中遇轰炸,砚匣被弹片击穿,砚却完好。张感慨:“**石有灵,护我文脉**。”

端砚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名砚之首_端砚历史故事大全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七、现代传承:一方砚如何走出深闺

问:端砚今日如何焕发新生?

答:通过“非遗+文创”双轮驱动。

  1. 非遗技艺:国家级传承人程八,坚持手工凿眼,一刀不准即废。
  2. 文创跨界:与故宫联名推出“青花釉里红”端砚茶盘,年销万件。
  3. 数字溯源:每方砚配NFC芯片,扫码可见开采、雕刻、抛光全过程。

八、收藏指南:如何辨别真假老坑

1. **看石色**:老坑紫中带蓝,逆光透“冰纹”。
2. **听声音**:指弹“叮”如金属,伪石声闷。
3. **摸手感**:老坑如触婴儿肌,伪石干涩。
4. **验证书**:认准“肇庆端砚协会”钢印,编号官网可查。


九、尾声:一块石头里的中国

从唐代的“紫云”到今天的国礼,端砚承载的不仅是研墨工具,更是“**以器载道**”的东方精神。它让包拯的清廉、苏轼的旷达、乾隆的雅趣,在一方砚台上跨越千年对话。下次当你凝视砚堂中那一点石眼,或许能听见西江的涛声、斧柯山的凿响,以及无数文人墨客的心跳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