彝族历史名称有哪些_彝族古称诺苏含义

新网编辑 32 0

一、彝族历史名称到底有多少?

翻开汉文史籍,彝族的“名字”多得让人眼花缭乱。粗略统计,从先秦到民国,官方与民间文献里出现的称呼不下三十种。它们有的源于他族音译,有的出自自称转写,还有的带有明显褒贬色彩。下面按时间轴梳理更具代表性的十四个:

彝族历史名称有哪些_彝族古称诺苏含义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  • 先秦:僰人、叟人、昆明夷
  • 两汉:滇僰、嶲唐夷
  • 魏晋:爨蛮、乌蛮
  • 唐宋:东爨乌蛮、西爨白蛮、黑爨、罗罗
  • 元明:罗罗斯、倮罗、聂苏
  • 清代:夷教、夷家、倮猡
  • 民国:夷族、罗罗族

二、“诺苏”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?

今天的凉山彝族普遍自称“诺苏”。“诺”在彝语里指“黑色”,“苏”指“人或族”,合起来就是“尚黑之人”。黑色在彝族宇宙观中象征庄重、高贵与永恒,因此“诺苏”并非贬义,而是族群自我认同的核心符号。

有人疑惑:为何古籍里很少出现“诺苏”?原因有二:

  1. 古代汉文记录者多用他称,很少直接记录彝语自称;
  2. “诺苏”是凉山方言的自称,滇、黔、桂的彝族支系另有“纳苏”“聂苏”“罗罗濮”等叫法。

三、乌蛮、白蛮的“颜色”到底指什么?

《蛮书》《新唐书》把云南高原的彝族先民分为“乌蛮”“白蛮”。这里的“乌”“白”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肤色差异,而是:

  • 乌蛮:以畜牧为主,衣尚黑,居住高山,社会结构更部落化;
  • 白蛮:半农半牧,衣尚白,接近坝区,与 *** 交往更频繁。

可见,颜色标签背后是社会经济形态与地理分布的差别。


四、“爨蛮”与“爨氏政权”有何关联?

魏晋南北朝时期,南中豪族爨氏崛起,统摄滇池、洱海区域。史书把爨氏治下的彝族、白族先民统称“爨蛮”。“爨”既是姓氏,也成地名,后来演变为族称。爨氏政权瓦解后,“东爨乌蛮”“西爨白蛮”的提法便应运而生,成为唐宋区分不同支系的依据。

彝族历史名称有哪些_彝族古称诺苏含义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五、“罗罗”一词为何一度被禁用?

元代蒙古语把“卢鹿”音译为“罗罗”,明代随军文书沿用。清初,“罗罗”已带贬义色彩,常与“生”“熟”连用,暗示“生罗”野蛮难治。民国《边政公论》曾呼吁改称“彝族”,直到1950年代“彝族”才被正式定为法定族称,“罗罗”遂退出官方语境。


六、滇黔桂支系的自称差异有多大?

凉山“诺苏”只是冰山一角。走进云南楚雄,当地人自称“纳苏”;再往南到红河,出现“尼苏”“濮拉”;贵州毕节一带叫“糯苏”“撒尼”;广西隆林则称“倮倮”。这些自称同源异流,都含“黑”或“人”的彝语词根,却因方言分化与地理阻隔而呈现多样。


七、历史名称对当代彝族身份认同的影响

今天,无论是“诺苏”“纳苏”还是“罗罗濮”,各支系在填写民族成分时统一写作“彝族”。然而,自称仍在方言、服饰、节庆中被顽强保留,成为区分亚群体的“暗号”。例如:

  • 凉山火把节海报会突出“诺苏”字样;
  • 石林景区导游则强调“撒尼”风情;
  • 楚雄彝绣商标多用“纳苏”图腾。

八、常见误读与正解

误读一:所有彝族都自称“诺苏”。
正解:仅凉山及相邻地区使用,滇黔桂各有自称。

误读二:“罗罗”是彝族传统自称。
正解:他称,且含贬义,彝语里并无对应词汇。

彝族历史名称有哪些_彝族古称诺苏含义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误读三:历史名称可随意互换。
正解:每个名称背后都有特定时空、语境,混用会导致史实错位。


九、如何快速记忆这些复杂名称?

试试“三色三段法”:

  1. 黑色系自称:诺苏、纳苏、尼苏、糯苏——记“黑”字根;
  2. 地理系他称:乌蛮、白蛮、爨蛮、昆明夷——记方位与政权;
  3. 音译系演变:罗罗、倮罗、夷家、夷族——记汉字音转。

十、延伸思考:名称变迁背后的文化密码

从“僰”到“彝”,两千年里每一次更名,都是中央王朝与西南族群力量消长的缩影。自称保留的是尊严,他称折射的是权力。当下,当“诺苏”青年穿上印有“Nuosu”字样的潮牌T恤时,古老名称正以新的方式回归日常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