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刘备借荆州:真的是“借”还是战略夺取?
“刘备借荆州——有借无还”这句歇后语家喻户晓,但史实果真如此吗?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真相:《三国志》里从未出现“借荆州”三字,只有“求都督荆州”一笔带过。所谓“借”,是孙权集团后来为出兵夺荆州的舆论包装。
1. 借荆州的来龙去脉
- 赤壁之战后,荆州七郡被曹、孙、刘三家瓜分,刘备只握有江南四郡。
- 孙权为抗曹操,暂时让出南郡江北部分给刘备做前沿阵地。
- 关键点:孙权给的是“使用权”,而非 *** ,因此“借”字本就存疑。
2. 孙权为何后来翻脸
建安二十年,刘备得益州后实力暴涨,孙权索要“长沙、零陵、桂阳”三郡,刘备答“须得凉州再还”。孙权怒而派吕蒙袭取三郡,双方一度剑拔弩张。最终湘水划界,荆州被一分为二,矛盾埋下伏笔。
二、关羽大意失荆州:真的是“大意”吗?
“大意失荆州”常被用来形容因疏忽而酿成大错,但关羽的失败真如此简单?
深层原因:战略、外交、后勤三线失控,而非一句“大意”可概括。
1. 战略:双线作战兵力透支
- 关羽北伐襄樊,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,却将主力悉数调往北方。
- 荆州后方仅留糜芳、傅士仁等二流将领,兵力空虚。
- 致命点:孙权与曹操暗中结盟,吕蒙白衣渡江,荆州守军毫无防备。
2. 外交:与东吴关系全面破裂
关羽辱骂孙权“虎女焉配犬子”,拒绝联姻;又擅自截留东吴湘关米粮,激化矛盾。孙权遂下定决心背盟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3. 后勤:糜芳投降的蝴蝶效应
糜芳因军资失火恐被追责,开城降吴;公安、江陵相继失守,关羽退路被断,最终败走麦城。
三、吕蒙白衣渡江:史上最经典的“伪装突袭”
“白衣渡江”并非穿白衣,而是“商贾白衣”——扮作商旅。
战术细节:
- 吕蒙先装病回建业,麻痹关羽。
- 精兵藏于商船,昼夜兼程抵江边烽火台。
- 守台蜀军被扮作商旅的吴军突袭,烽火未举,荆州防线瞬间瓦解。
四、张飞义释严颜:荆州外围的“攻心战”
张飞入川时,严颜拒降,张飞怒而欲斩。严颜高呼:“我州但有断头将军,无降将军!”张飞感其忠义,亲解其缚,严颜遂降。
背后逻辑:张飞此举不仅收服严颜,更瓦解了江州守军士气,为刘备夺取益州铺平道路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五、荆州古城墙藏兵洞:冷兵器时代的“地下长城”
荆州古城墙全长11.28公里,藏兵洞达二十余处,洞洞相连,可藏兵三千。
- 功能:战时藏兵、运兵、囤粮,亦可出奇兵突袭。
- 设计:洞顶呈券拱形,青砖糯米浆粘合,可抗炮击。
- 实战案例:明末张献忠攻荆州,守军从藏兵洞潜出夜袭,大破西军。
六、荆州为何成为“兵家必争之地”?
荆州地处长江中游,北通襄樊,南接湘粤,西连巴蜀,东达吴越。
三大核心价值:
- 粮食:江汉平原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。
- 水军:长江天堑,控制荆州等于控制长江航道。
- 战略跳板:北可攻中原,西可图巴蜀,东可窥吴越。
七、荆州典故的现代启示
从“借荆州”到“失荆州”,这些典故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谈资,更是战略与管理的镜鉴。
- 联盟脆弱:利益一致时称兄道弟,利益冲突时兵戎相见。
- 细节致命:糜芳一次失火,竟导致关羽全军覆没。
- 舆论包装:孙权“借荆州”之说,堪称古代“认知战”典范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