激光雷达和纯视觉,到底差在哪?
买车时,销售总把“激光雷达”说得神乎其神,可也有人坚持“纯视觉就够了”。**它们的核心差异,其实只有一句话:激光雷达靠主动发射激光测距,纯视觉靠摄像头被动识别。**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激光雷达:黑夜也能看清的“安全网”
工作原理:每秒发射数百万束激光,通过反射时间计算障碍物距离,生成厘米级三维点云。
优势场景:
- 夜间无路灯:摄像头可能把树影误判成人影,激光雷达直接测距,零误判。
- 大雨/暴雪:毫米波雷达容易误报,激光雷达穿透性更强,仍能识别静止车辆。
- 异形障碍物:侧翻的卡车、掉落的轮胎,激光雷达3D建模后,系统提前减速。
真实案例:某品牌激光雷达车型在隧道内遭遇前车掉落货物,系统提前2秒制动,避免连环追尾。
纯视觉:像人眼一样“思考”的AI
技术逻辑:用8-12个摄像头模拟人眼,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车道线、行人、红绿灯。
隐藏优势: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- 成本更低:单颗激光雷达约5000元,而8个摄像头总成本不到2000元,最终车价少付2-3万。
- 更新更快:特斯拉通过OTA推送视觉算法升级,用户无需更换硬件,就能获得新功能。
- 细节识别:能读懂限速标志上的“雨天临时限速”文字,激光雷达无法识别。
用户实测:城区道路遇到交警手势指挥,纯视觉系统通过“骨骼关键点识别”判断停车,激光雷达车型因无法识别手势而退出辅助驾驶。
城市通勤选谁?高速长途选谁?
城市通勤(拥堵+复杂路况):
- 激光雷达更稳:电动车突然加塞、外卖车逆行,激光雷达的3D点云能提前0.5秒预警。
- 纯视觉更灵活:遇到临时施工改道,摄像头能读懂“向左改道”的指示牌,激光雷达需依赖高精地图。
高速长途(车道清晰+车速快):
- 纯视觉够用:车道线清晰时,摄像头可精准保持居中,激光雷达的冗余优势不明显。
- 激光雷达更安心:前车突然掉落金属箱,激光雷达在150米外就能识别,纯视觉需到50米才能确认。
2024年主流方案盘点:谁在用激光雷达?谁在押注纯视觉?
| 品牌 | 代表车型 | 方案类型 | 激光雷达数量 | 摄像头数量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小鹏 | G9 | 激光雷达+视觉 | 2颗 | 12个 |
| 特斯拉 | Model Y | 纯视觉 | 0 | 8个 |
| 蔚来 | ET7 | 激光雷达+视觉 | 1颗 | 11个 |
| 比亚迪 | 汉EV | 纯视觉 | 0 | 6个 |
趋势观察:20万以上车型普遍“激光雷达+视觉”双保险,15万以下车型因成本压力转向纯视觉。
激光雷达会被淘汰吗?
短期(3年内):不会。激光雷达仍是高阶自动驾驶的“通行证”,城市NOA功能开通需通过法规认证,激光雷达的冗余数据更容易过审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长期(5年后):可能。当视觉算法突破“长尾场景”(如识别路面塑料袋是否需要避让),激光雷达会像当年的“倒车雷达”一样,从标配变成选配。
普通消费者怎么选?记住这三条
1. 看预算:差价超过1.5万时,优先选纯视觉,省下的钱买更高续航。
2. 看场景:经常夜间跑高速、家住多雨城市,激光雷达值得投资。
3. 看品牌:新势力激光雷达调校更激进,传统车企纯视觉方案更保守,试驾时重点测试“鬼探头”场景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