弗迪科技产品研发一科的核心定位是什么?
弗迪科技产品研发一科隶属于比亚迪集团旗下的弗迪系,专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预研、平台化设计与技术迭代。一句话概括:它是把实验室里的“黑科技”变成可量产、可上车、可盈利的工程方案的部门。

研发一科日常到底在忙什么?
1. 需求拆解:从“概念”到“指标”
主机厂提出“续航再提升5%、成本再降3%”看似一句话,研发一科要把它拆成电芯能量密度、热管理效率、BMS算法、结构轻量化等上百条可量化指标。
2. 方案赛马:三套技术路线并行
为了保证技术领先且风险可控,研发一科通常同时孵化至少三条技术路线,例如:
- 磷酸铁锂+CTP
- 三元高镍+4680大圆柱
- 磷酸锰铁锂+CTC
通过快速原型、台架测试、失效分析在三个月内淘汰掉性价比更低的那条。
3. 工程化落地:把“0”写成“1”
真正让研发一科区别于高校实验室的,是DFM(Design for Manufacturing)思维。工程师必须同步考虑:
- 产线节拍能否做到60JPH
- 焊接良率能否稳定≥99.5%
- 售后拆解是否能在15分钟内完成
这些细节决定了一个方案能否走出PPT。
研发一科的组织架构如何分工?
横向按系统-子系统-零部件三层划分,纵向按项目管理、系统设计、仿真验证、试验认证四条专业线协同。
- 系统组:负责整车级性能指标闭环,比如整车能耗仿真误差≤3%。
- 结构组:把电芯排布成pack,同时满足侧碰柱碰、底部球击等法规。
- 热管理组:用一维+三维耦合仿真,把电芯更大温差控制在2℃以内。
- BMS组:开发基于模型的SOC/SOH算法,云端数据闭环迭代周期≤7天。
研发一科用什么工具链?
从需求到量产,工具链决定了效率与质量。

阶段 | 常用软件/硬件 | 关键输出 |
---|---|---|
需求管理 | DOORS | 可追溯的需求矩阵 |
系统架构 | MATLAB/Simulink | 功能模型+自动代码 |
结构仿真 | HyperMesh+LS-DYNA | 碰撞安全报告 |
热仿真 | Fluent+Amesim | 热失控抑制方案 |
试验验证 | AVL台架+三综合振动台 | DV/PV报告 |
研发一科如何管理技术风险?
自问:电池热失控概率能否降到10^-9?
自答:通过四层防护体系实现。
- 材料级:陶瓷涂层隔膜+阻燃电解液,针刺实验不起火。
- 电芯级:CID+防爆阀,单电芯热失控不蔓延。
- 模组级:云母片+气凝胶,相邻电芯温升≤100℃。
- 系统级:整车24小时热失控监控,云端预警推送至车主手机。
研发一科与上下游如何协同?
上游对接电芯、功率半导体、连接器供应商,采用联合实验室+驻厂SQE模式,把问题前置到材料阶段。
下游对接整车项目、制造基地、售后大数据,通过数字孪生把售后故障反向映射到设计参数,实现闭环优化。
新人如何快速融入研发一科?
弗迪科技内部有“90天转身计划”:
- 第1-30天:在试制车间亲手装完一个pack,理解工艺痛点。
- 第31-60天:独立完成一个子系统的DFMEA,输出30条改进建议。
- 第61-90天:主导一次跨部门评审,用数据说服采购、制造、质量同时点头。
通过导师制+项目制+赛马制,新人最快可在一年内成为子系统负责人。
研发一科的未来挑战在哪里?
当磷酸铁锂能量密度逼近理论极限,下一代技术路线尚未收敛,研发一科正在布局:
- 全固态电池:硫化物电解质+锂金属负极,实验室能量密度已突破400Wh/kg。
- 钠离子电池:低温-40℃仍保持80%容量,目标2026年上车A00级车型。
- 电池底盘一体化:CTC+滑板底盘,整车Z向空间再省100mm。

这些前沿技术能否像刀片电池一样再次改写行业规则,就看研发一科如何把“不确定”变成“确定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