旷世科技是谁?先弄清背景再谈价格
旷世科技(Megvii)以“Face++”人脸识别系统起家,在安防、金融、物流、零售等场景里曾是一骑绝尘。2019 年递交招股书时,其估值一度冲到 40 亿美元,被视作“AI 四小龙”之首。然而短短四年,硬件终端、算法授权、SaaS 订阅全线“跳水”,渠道价甚至低于官方定价 30%~50%。**为什么明星公司突然“烂价”?**答案藏在供需、资本、政策三条主线下。

需求端:客户预算骤减,AI 不再是“香饽饽”
过去 *** 与大型银行“闭着眼睛”采购旷世的 1:N 人脸比对盒子,单台 3 万元起步。如今:
- ** *** 项目回款周期拉长**:从 6 个月变成 18 个月,集成商不敢囤货。
- **银行 IT 预算砍半**:2023 年国有大行金融科技投入同比下降 12%,优先保核心系统,边缘 AI 项目被砍。
- **企业端“降本增效”**:零售客户用 2000 元的开源摄像头+免费算法即可替代旷世 8000 元的智能 IPC。
需求塌方,渠道库存高企,**“不降价就死”**成为渠道商共识。
供给端:算法同质化,价格战一触即发
2017 年旷世人脸识别 LFW 准确率 99.5%,一骑绝尘;2023 年开源模型 arcface 轻松做到 99.8%。**技术壁垒被抹平**后,市场进入“白菜价”时代:
- 算法授权费雪崩:2018 年 QPS(每秒查询次数)报价 0.02 元,2023 年跌到 0.002 元,跌幅 90%。
- 硬件 BOM 成本透明:海思 3519A+索尼 IMX 方案公板 260 元即可出货,旷世同配置盒子成本 400 元,毫无优势。
- 友商贴身肉搏:商汤、云从、依图同步降价,旷世只能跟进,形成“踩踏式”降价。
资本端:上市受阻,现金流告急
2019 年赴美上市失败后,旷世转战港股,又遭遇“实体清单”与 AI 伦理审查,**融资窗口彻底关闭**。招股书显示:
- 2022 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 11.7 亿元,账面现金仅剩 18 亿元。
- 研发占比从 2019 年的 77% 压缩到 2023 年的 45%,**被迫“以价换量”回笼现金**。
投资人签了对赌:若 2024 年营收低于 30 亿元,需按 8% 年化回购股份。降价抢单成为“续命”唯一选择。

政策端:数据合规成本飙升,利润被吞噬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落地后,旷世需额外支出:
- 数据脱敏系统**:一次性投入 2000 万元。
- 等保三级机房改造**:每省至少 300 万元。
- 算法备案与伦理审查**:单个场景 6 个月、50 万元起步。
合规成本无法转嫁客户,只能内部消化,**毛利率从 65% 跌到 38%**,进一步挤压降价空间。
渠道乱象:串货、翻新、拆机件横行
价格体系 *** 后,渠道商为清库存使出“十八般武艺”:
- 跨省串货:A 省 *** 商以 6 折价格向 B 省倾销,官方管控失效。
- 翻新机当新机卖:将 2021 年库存设备更换外壳、重写 SN 码,流入中小企业市场。
- 拆机件二次销售:把高端型号摄像头拆成镜头、主板、外壳单独出售,总利润反而高于整机。
官方虽发布“渠道黑名单”,但**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**,毕竟销量才是活下去的硬指标。
用户应对:如何在“烂价”中避坑?
价格混乱期,采购需格外谨慎:

- 查序列号:官网输入 SN 码,确认出厂日期与保修期。
- 验货“三件套”:原厂封条、MAC 地址、固件版本必须一致。
- 合同加条款:明确“翻新机退一赔三”,并约定官方授权渠道发票。
若预算敏感,可直接采购**二手拆机件**(镜头+主板 800 元即可拼一台),但需自行承担售后风险。
未来走向:旷世能否跳出“烂价”泥潭?
短期看,旷世仍会以低价清库存、保现金流;中长期取决于两条路:
- 转向软硬一体订阅**:把硬件一次性收入改为“硬件免费+算法年费”,参考海康“萤石云”。
- 押注大模型**:推出行业垂直大模型(如物流分拣大模型),重建技术溢价。
若两条路都走不通,**“烂价”将长期化**,直至被巨头收购或边缘化。
评论列表